︱記憶中的書店︱
「我用文字記錄,記錄下那些快要消失的記憶。」
那老舊的招牌,是歷史的證明。也許也稱不上老舊,但就是不新穎。「三民書局」這四個字,也許是配色與毛筆字體的關係,總有些時代依存的感覺。
重慶南路長長的一排書店街,一直是我穿梭的聚地。三民書局很特別的是,它擁有手扶梯甚至供應了廁所,不是連鎖書店那種明亮精美的百貨空間。小小的窄窄的,就是純粹的讓人使用該設施的必需性。後來活動範圍移動到三民書局總店才發現也有這份貼心。我浪漫的想,他是體貼讀書的人的一份貼心,他是體貼需要抱著一落書準備要下樓結帳時卻還會忍不住多流覽兩眼的一份貼心。
高中那段時期,是我逛書店的空窗期。那時習慣上網路書店購書,還有出版社的會員書單郵購。後來進了重考班,而重考班就埋在書店街附近的巷子內。
長達8個鐘頭必需密集埋在教科書內,是很累人的,而好不容易下課的喘息空間,我一轉身溜進書店內,我需要一些優柔的文字幫助我呼吸。
我記得我曾經拿起溫郁芳的《赴宴》然後花兩三天閱讀完畢,然後坐在樓梯上闔上書,嚶嚶的哭泣起來。
我真正的書店啟蒙,可能要算是國中時附近的已改成補習班形式的「何嘉仁」。更早的要算已經結束門市營業的「東方出版社」(我在那讀著黃色書皮的《亞森羅蘋》 一邊羨慕著家裡買了一整套擺著的同學),不過那濃厚感不若國中時期那樣密集的發生,三五天就往何嘉仁跑(泡),很愛往二樓文具禮品部鑽,更愛花時間沒在書架間,讀著言情小說。不可否認的是,我確實在裡面學了很多作文技巧,抒情文,少女情懷阿,總是詩。
長大後更常在網路上訂書了。點閱著電子報和內文簡介,然後下訂單。就算進了書店也只是翻看著書,然後結帳,鮮少有那種席地而坐的時間與讀書經驗了。直到有一天,極度失意的那陣子,去廟宇祈求,然後沿著回家的路走。等紅綠燈的那個抬頭張望,我看見平常總是坐公車經過的那家書店,「城邦書店」。我穿過斑馬線進去,書店內散著擺了好幾張很具設計感的椅子,散著擺在各個閱讀區。我拿了書窩在一個角落,閱讀。音樂輕輕的播放,我沉進書裡,那是炙燙的鐵放進水裡,平息。
後來我回到對街的星巴客,點了咖啡拿出為了急需抒寫而剛買的筆記本,寫了長長一大段文字,是一個深長的呼吸吐氣。
我喜歡在被書包圍的腳落,有一點陽光能從窗外透進來,最好那光線是穿過樹葉帶點樹影的。
捧著一本書然後跌進去,是一次很美好的修行。
留言列表